鲁迅先生说:“世上本无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“沺泾”的原意,就是湖中的小路。只是鲁迅先生没有说到,走的人多了,还可以走出个镇。
在苏州市相城区的阳澄湖上,有两条南北纵向的陆地。东边的那条陆地在湖面有一道大约1.5公里的断裂,北岸就是著名的莲花岛风景区。
而西边这条连贯的陆地,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“美人腿”。
沺泾,这座风景怡人的小镇,就在这条优美的大腿上。
01
后羿射日时,太阳碎片砸出来的湖
相传后羿射日时,有一块被射中的太平阳石溅落在此,人们将后来建于此处的墟落称为阳城。宋时阳城沉没,沦为湖泊,故称阳城湖。
历史上还有杨城湖、扬城湖、洋澄湖等称谓。直至上世纪60年代,各种出版的地图上才均称“阳澄湖”。
宋《吴郡志》载:“昆山虽经江海,自古无潮汐。北宋绍兴年间(1130—1162)中期,始有潮至县郭。至是潮忽大至,遂过夷亭(今唯亭)”。
由是造成入海河道淤塞,河水宣泄不畅,低洼地区大面积积水而成湖沼,最后沼泽地上的湖沼、河流又连为一体,汇流成湖泊;而独有两条东北—西南的半岛依然挺伸在湖泊之中。
不论是哪种说法,都直接指明阳澄湖都是在古人有史记载的时代逐渐成型的。而这里的人类社会文明,在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了痕迹。而且这里也是全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,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。
从吴王阖闾、伍子胥、苏轼、陆游、刘禹锡,到吴门画派鼻祖沈周,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寅,阳澄湖从来不缺牛人的拜访。因为这座不为外人所知的小镇,比起大名鼎鼎的周庄、拙政园,其实另有他的风情。
相传阳澄湖镇有“淀渚渔灯”、“澄湾夜月”、“渔沙落雁”、“湖田农唱”、“渔艇飞鸥”、“双树云遮”、“阳澄烟雨”、“著泽晚钟”等8景。
无奈的是,当我来到这里,这些唯美的景致一样都没看到。这里呈现给我的,只有一幅蟹主题的小镇画面,以及贴水成街,枕河而眠的田园风貌。
02
在沺泾,生活应该是这样子
沺泾老街,没有周庄的精致,没有拙政园的奢华。在“美人腿”上,沺泾绝对称不上精美,相反倒是很糙的一个小镇。但是在这粗糙的生活里,倒是有着真实的水乡风情。
从外地来到沺泾的你,不会因为习俗的不同而感觉到与本地的格格不入。朝晚鸡犬相闻,仿佛回到了外婆家。这里的包容,大大超出你的意料。
如果你只是来探奇,沺泾是不会满足你的。早餐的小笼包子和豆浆,和外地没有任何差异。走在沺泾的老街上,低矮的小楼,和富有年代感的住宅,有种穿越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错觉。
这里没有高楼,没有地铁,只有沿街歪歪扭扭拉扯的电线杆,和一排排林立的门市。骑着三轮车路过你身边的当地人,也不会对来自外地的你投以好奇的眼神。一切都是那么自然,完全没有违和感。
只有你走上沺泾老街的各种小桥,才会暗自诧异这里竟然是另一番天地。许多人家的后院紧贴着湖道,房基就是泡着水的石阶。在石阶下面,还往往停着几艘小船。或许是生活在水上的人家,以舟代步才是常态吧。
其实也有当你踏上蟹农的小船,准备随其下湖,一览湖上风光时,他们才会跟你拉开话匣子,跟你开始拉那些和蟹有关的家常。
▲在阿婆聊天的背街墙角下,
还躺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在晒太阳
03
一座以蟹为主题的阳澄小镇
在沺泾这座不是镇的小镇上,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蟹。你会看到各种蟹庄,蟹厂,蟹店,连路上的卡车,都拉的是蟹饲料等等一切和蟹有关的东西。
▲大货车满载一车的玉米粒
正在送往蟹场补充饲料
无论是河蟹,塘蟹,湖蟹,在这里都有他们的安身之所。人们生活,工作,聊天,都离不开蟹。即便是在饭桌上,蟹都是至高无上礼遇来宾的一道菜。
阳澄这个名字,已经和蟹绑在了一起。走在沺泾老街,能看到蟹铺,行舟于阳澄湖上,能看到蟹船。连空气中都不是寻常乡村里,常能闻到的牛粪和青草混合的清新,还是浓浓的蟹的味道。
从沺泾出来的小船,有一半以上都是去做与蟹有关的工作:饲养,捕捞,看护,修补。在阳澄湖面,蟹田边上,往往都会建有这样的小屋。蟹农老赵说这里可以住人,一般都是看护蟹田,防止小偷。
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,内陆村庄瓜田旁边的瓜棚。
蟹小姐家的基地,就在这如画的沺泾;蟹小姐家的蟹场,就在这如诗的湖面。
在沺泾,一切都是那么新鲜,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。人间的烟火缭绕中,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。如果把周庄比作精致的大家闺秀,那么沺泾就是朴素的渔家姑娘。
在离人间烟火最远的沺泾,其实也是人间烟火味最浓的水乡桃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