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蟹喻时,是蟹文化的一大特色
“人冷穿袄,蟹冷钻草。”“蟹靠水养,水靠人养。”“蟹多少,看水草。菊花黄,蟹肉壮。”
上述蟹谚蟹语,颇为顺口。农民用蟹谚蟹俗之语从事农作物生产,文人用蟹事或撰文作诗,或谈笑风生,或指桑骂槐,或讽事喻人,这也是蟹文化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。
蟹谚语“蟹肥深秋过重阳”,重阳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,此时的螃蟹已是外形肥大,内里鲜美,说明螃蟹已经成熟,正值捕蟹的季节。
上海的蟹谚语“蟹立冬,影无踪”,是指过了立冬节气,蟹影难觅,抓蟹不易,说明吃螃蟹也要趁早,到了农历十一月份,基本上就无蟹可吃了。
江苏地区品蟹似乎比上海要晚两个月:“蟹脚痒,西风狂。”只有等到初冬刮起西北风之后,螃蟹在湖水风浪的冲击下,才会纷纷爬到岸边,等人捕抓。说明上海人吃蟹是“尝鲜为上”,江苏人吃蟹是“稳坐钓鱼船”。如今,真正的上海老吃客已经从蟹农那里摸到了吃蟹的“玄机奥秘”:气候变暖,养殖先进;江南寒潮,临近元旦;北风吹起,蟹肉收紧;口感细腻,富有弹性;产量减少,价格昂贵。
山东蓬莱蟹谚语其实是一种农谚:“蟹上床,麦登场。”此处蟹所指不是湖蟹而是海蟹,告知农民夏季麦收已到,当然,也是告知渔民,出海捕捞海蟹的汛期来临了。
以蟹喻事,是蟹文化的一大卖点
蟹俗语说得好:“蟹有蟹路,虾有虾路,泥鳅黄鳝独走一路。”说明各有各的自身本领,各有各的办事方法,各有各的一套门路。
蟹歇后语“蟹血田鸡毛,到处找不到”,则以事物本身的特点,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田鸡本无毛,螃蟹则无血的事实,也形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找到的。
上海奉贤地区有蟹语“望蟹”之说,其“望”字如同“守”字,有守株待兔之意。农民在捕蟹季节,在小河道两旁,用大罾(如同大网)做“拦河网”,即用竹枝或苇秆编成的栅栏竖起插入河中,以“簖”蟹路,故“望”而守之。而“南闸北簖”一说,其“南闸”是指江苏南面阳澄湖大闸蟹之称。“北簖”是指江苏北面溱湖地区的蟹螃之称,自古就有“南有澄湖闸蟹,北有溱湖簖蟹”之熟语。
“蟹爬高,要发大水”。坊间则有蟹语顺口溜:“小蟹打一个喷嚏,表示明天要下小雨,小蟹打两个喷嚏,表示明天要下大雨,小蟹打三个喷嚏,表示明天要下冰雹,小蟹打四个喷嚏,表示世纪末日来临。”传说归传说,毕竟无人看见螃蟹究竟打了几个喷嚏。
苏轼有诗曰:“自笑平生为口忙。”食蟹,确实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文化。人们把第四季度称之为“蟹季”,乃受李渔“蟹秋”之熏陶、之影响、之感染。螃蟹,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食文化课题,一个从文人墨客到市民百姓人见人爱的鲜美食材,让人挥之不去,记忆永恒。